終於等到《人魚沉睡的家》推出繁體中文版!
《人魚沉睡的家》為日本2015年11月中旬出版的新書,其實在正式出版前,我就對本書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去年十月,我人剛好在日本,無意間在書店看到了東野圭吾三十周年新書的預購海報,海報上沒有記載任何書名、書封樣式,只有短短一行介紹文字。當下的想法是:不愧是東野圭吾,毋須做任何的說明,只要靠「東野圭吾」這四個字就有極大的號召力了,同時期待著這本三十周年作品的出版。當然,直到日本正式出版後,我才知道這本新書就是《人魚沉睡的家》。
一般的推理小說總脫離不了三大元素:殺人事件、兇手與死者,並在最後揭開兇手和事件背後的真相。然而,東野很多的作品都跳脫這種既定形式,以巧妙的手法完成獨樹一格的推理小說。本書跟同年出版的《拉普拉斯的魔女》同樣可以歸類在科學推理系列,不過本書所探討的議題:器官捐贈,卻又更為沉重。
器官捐贈議題
在看這本書前,我對器官捐贈一無所知,單純認為就是死前曾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就能移植…不了解其中備受爭議的部分。查了後才發現,有許多的爭議點,本書所探討的死亡判定便屬於其中一項。書中的小女孩瑞穗,因為意外溺水,經急救後仍無法恢復意識,被醫生視為腦死。由於日本的法令規定,在同意捐贈器官的條件下,才能做腦死判定;在日本,腦死不等同於死亡,若不同意捐贈器官,只有當心跳停止時,才能認定為死亡。在某個契機下,母親薰子拒絕簽署同意書,決定繼續照料瑞穗,並利用丈夫和昌公司最新的醫療科技維持著瑞穗的生命。在旁人眼裡,無法理解讓失去意識的人依靠儀器存活的意義;而站在母親的立場,又怎捨得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呢?
死亡的判斷標準?
查了一下台灣腦死與器官捐贈的相關法令「原則上仍然採用心肺死亡為判斷標準,只有在病患家屬同意器官捐贈時,醫師才能將病患判定為腦死。」大致上跟日本的規定差不多,但真的能夠這麼輕易以法律條文判別人類的生死嗎?書的最後,薰子做出了一項驚人舉動,讓我不禁思考人類死亡的標準究竟是什麼?當一個人失去意識、不再能思考更無法開口說話時,的確就跟死了沒什麼兩樣,但當心臟還在跳動的狀況下,真的能認定是死了嗎?人類的靈魂在哪一刻才算是真的離開這個世界?我想沒有人能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。書中的瑞穗靠著儀器維持生命,即便永遠都無法甦醒,作為一個母親,薰子仍追求微乎其微的奇蹟;即便只能注視著女兒的睡顏,只要瑞穗仍陪伴在自己身邊,對母親來說也就足夠了。愛永遠是無解的答案,若能以邏輯判斷,就不能稱之為愛了吧。
不需要統一這個世界的意見